2016年春节,湖北省郧西县土门镇麦一乡村的李氏家在祭祖时,无意中翻出先辈珍藏的几卷旧书,发现是一套非常珍贵的《李氏家乘》,续编年代为嘉庆四年(1799年),谱序竟然是明朝大才子解缙。更让李家人惊喜的是,他们的祖上竟然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。
《李氏家乘》
解缙在谱序中写到:“李之先祖于唐太宗之第五子恪,封郁林王。子姓蕃衍盛大,蔓延四海,名卿贤大夫代有其人。历五季之衰而始迁于大江之右,郡曰南康,邑曰建昌,里曰磨刀。而磨刀之李实郁林天演之派,衣冠文物,科第簪缨,世为修水之冠。至元丙子,宗族长幼,悉遭涂炭,而向之所为家谱者,俱陨弃而勿存,唯中正之祖父珍惜宝藏,幸存而未泯。他日西平中武王之后裔欲以谱牒相稽,必以中正之传为得其实耳。”
李氏宗谱系
《李氏家乘》第一部分为《江西建昌磨刀李氏宗谱世系》,记载了从第一世李恪,到李恪十一世孙、太子太傅李道的后代。李恪是谁?这位李出身贵胄,父、母双亲皆出自隋、唐皇族帝裔,父亲乃唐太宗李世民,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。
李世民剧照
李恪的曾祖母与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、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独孤信之女,其曾曾祖父亦是西魏开国功勋、八大柱国之一的唐国公李虎,其外曾祖父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,其外祖父是隋炀帝杨广,其祖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,其父是一代圣主唐太宗皇帝李世民,故李恪与其胞弟乃融杨隋、李唐和独孤氏三豪门之血脉,身兼两个大一统皇朝的帝族,在中华历史中可谓难得一见。
李恪剧照
李恪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,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为太子,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而作罢。高宗李治即位后,李恪被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陷害至死。
长安
公元904年正月,控制朝政的梁王朱温下令彻底毁掉长安的皇宫、百司衙门等,强逼唐昭宗李晔、文武百官及全城百姓迁往东都洛阳。在被迫迁徙的人流中,就有李恪的十一世孙、太子太傅李道父子。为了保护李氏的一点血脉,李道向昭宗辞官,然后趁乱带领部分皇室宗亲,携带大唐皇族谱牒,避难逃亡。
被迫迁徙
《李氏家乘》中记载了李道的第四个儿子李辂(生于公元941年),于宋太平丁丑(公元977年)和长子李德正徙武宁,直到明朝初年第三十二世李庚松三子外迁,其中李辛七迁到荆州,李辛九迁黄州,李辛十迁到武昌府蒲圻县丰潭绣球山下。
李辛十迁徙蒲圻以后,在第十四世大房“理”字派世系中的“大屋茅镰冲六溪口三庄”下有“理连,字云成,迁郧阳”条目。乾隆年间,李理连带着三个儿子迁徙到郧西县土门保麦峪河黑沟口(即现在的郧西县土门镇麦峪河村)。200多年来,在这里繁衍生息,发展成几百人的大家族。
十堰市档案馆
十堰市档案馆的专家得知消息后,立即驱车赶到李家进行探访,经鉴定,该族谱有极高的史料价值,本着科学保存文化遗存的目的,专家建议将族谱交由政府代为保管,李家人欣然应允。专家对李氏家人的这一善举表示赞赏,特地送上荣誉锦旗。专家走后,李姓村民了解到自己都是皇族后裔,祖上还出过22位皇帝,他们都感到非常的自豪。
如今这套《李氏家乘》总体保存完好,现收藏于十堰市档案馆。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权责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,仅提供信息传播,如有侵权或违规内容请及时与我方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